亞伯蘭蒙神呼召 閃的後裔他拉活到七十歲,生了亞伯蘭、拿鶴和哈蘭。有一天,耶和華對亞伯蘭說:你要離開本地、本族、父家,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。我必叫你成為大國。我必賜福給你,叫你的名為大;你也要叫別人得福。為你祝福的,我必賜福與他;那咒詛你的,我必咒詛他。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。 亞伯蘭就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;羅得也和他同去。亞伯蘭出哈蘭的時候年七十五歲。亞伯蘭將他妻子撒萊和侄兒羅得,連他們在哈蘭所積蓄的財物、所得的人口,都帶往迦南地去。他們就到了迦南地。亞伯蘭經過那地,到了示劍地方摩利橡樹那裡。那時迦南人住在那地。耶和華向亞伯蘭顯現,說: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。亞伯蘭就在那裡為向他顯現的耶和華築了一座壇。從那裡他又遷到伯特利東邊的山,支搭帳棚;西邊是伯特利,東邊是艾。他在那裡又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,求告耶和華的名。後來亞伯蘭又漸漸遷往南地去。 亞伯蘭與羅得分手 亞伯蘭帶著他的妻子與羅得,並一切所有的,都從埃及上南地去。亞伯蘭的金、銀、牲畜極多。他從南地漸漸往伯特利去,到了伯特利和艾的中間,就是從前支搭帳棚的地方,也是他起先築壇的地方;他又在那裡求告耶和華的名。與亞伯蘭同行的羅得也有牛群、羊群、帳棚。那地容不下他們;因為他們的財物甚多,使他們不能同居。當時,迦南人與比利洗人在那地居住。亞伯蘭的牧人和羅得的牧人相爭。 亞伯蘭就對羅得說:你我不可相爭,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,因為我們是骨肉(原文作弟兄)。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嗎?請你離開我:你向左,我就向右;你向右,我就向左。羅得舉目看見約旦河的全平原,直到瑣珥,都是滋潤的,那地在耶和華未滅所多瑪、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華的園子,也像埃及地。於是羅得選擇約旦河的全平原,往東遷移;他們就彼此分離了。亞伯蘭住在迦南地,羅得住在平原的城邑,漸漸挪移帳棚,直到所多瑪。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。
撒母耳說:要使以色列眾人聚集在米斯巴,我好為你們禱告耶和華。他們就聚集在米斯巴,打水澆在耶和華面前,當日禁食,說:我們得罪了耶和華。於是撒母耳在米斯巴審判以色列人。
耶穌在加利利傳道 耶穌聽見約翰下了監、就退到加利利去.後又離開拿撒勒、往迦百農去、就住在那裡.那地方靠海、在西布倫和拿弗他利的邊界上。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、說、西布倫地、拿弗他利地、就是沿海的路、約旦河外、外邦人的加利利地。那坐在黑暗裡的百姓、看見了大光、坐在死蔭之地的人、有光發現照著他們。從那時候耶穌就傳起道來、說、天國近了、你們應當悔改。
當時,門徒進前來,問耶穌說:「天國里誰是最大的?」耶穌便叫一個小孩子來,使他站在他們當中,說:「我實在告訴你們,你們若不回轉,變成小孩子的樣式,斷不得進天國。所以,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,他在天國里就是最大的。凡為我的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,就是接待我。」
耶和華曉諭摩西說:你打發人去窺探我所賜給以色列人的迦南地,他們每支派中要打發一個人,都要做首領的。摩西就照耶和華的吩咐,從巴蘭的曠野打發他們去;他們都是以色列人的族長。他們的名字:屬流便支派的有撒刻的兒子沙母亞。屬西緬支派的有何利的兒子沙法。屬猶大支派的有耶孚尼的兒子迦勒。屬以薩迦支派的有約色的兒子以迦。屬以法蓮支派的有嫩的兒子何西阿。屬便雅憫支派的有拉孚的兒子帕提。屬西布倫支派的有梭底的兒子迦疊。約瑟的子孫屬瑪拿西支派的有穌西的兒子迦底。屬但支派的有基瑪利的兒子亞米利。屬亞設支派的有米迦勒的兒子西帖。屬拿弗他利支派的有縛西的兒子拿比。屬迦得支派的有瑪基的兒子臼利。這就是摩西所打發窺探那地之人的名字。摩西就稱嫩的兒子何西阿為約書亞。
耶穌和門徒將近耶路撒冷,到了伯法其,在橄欖山那裡。耶穌就打發兩個門徒,對他們說:「你們往對面村子里去,必看見一匹驢拴在那裡,還有驢駒同在一處;你們解開,牽到我這裡來。若有人對你們說什麼,你們就說:主要用它。那人必立時讓你們牽來。」這事成就是要應驗先知的話,說:「要對錫安的居民(原文是女子)說:『看哪,你的王來到你這裡,是溫柔的,又騎著驢,就是騎著驢駒子。』」門徒就照耶穌所吩咐的去行,牽了驢和驢駒來,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,耶穌就騎上。眾人多半把衣服鋪在路上;還有人砍下樹枝來鋪在路上。前行後隨的眾人喊著說:「和散那(原有求救的意思,在此是稱頌的話)歸於大衛的子孫!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!高高在上和散那!」耶穌既進了耶路撒冷,合城都驚動了,說:「這是誰?」眾人說:「這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穌。」
有一日,那人和他妻子夏娃同房,夏娃就懷孕,生了該隱(就是得的意思),便說:耶和華使我得了一個男子。又生了該隱的兄弟亞伯。亞伯是牧羊的;該隱是種地的。
“耶穌作的工作,是按著當時的那個時代的人的需要作的,按著他的工作,他是來救贖人類、赦免人的罪,所以他帶來的全部性情是謙卑、忍耐、愛心、敬虔、包容與憐憫慈愛,給人帶來的是豐豐富富的恩典、祝福,也是人所享受的應有盡有的享受之物,人所享受的盡都是平安喜樂與耶穌的寬容、耶穌的愛心,還有他的憐憫與慈愛。當時人所接觸到的,之所以有大量的享受之物,心裡平安踏實,靈裡得安慰,以救主耶穌為依靠,他們能得到這些,都是與他們所處的時代有關係。”